2018/08/10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我们从小到大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反复出现在课本中、电视里、街头上。以至于今日若有人提及,大家都知道它一定又是被用来做「爱国主义教育」,甚至已经听得不厌其烦了。
可是,您是否曾经探求过这句经典的出处?是否曾发现,无论是形式上的语句排列,还是个中蕴藏的丰富历史信息,都绝非能以今天的「爱国主义」四字一笔带过?
翻检史料,不难发现,这句话的原型出现在《日知录》: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原文特地拈出「亡国」与「亡天下」两个概念,加以分辨而使之不能混为一谈。
所谓的「亡国」,即是最高政治权力的转移,所代表的是一家一姓的兴替。赵家人的「国」是赵家人的事,朱家人的「国」是朱家人的事,至多地也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肉食者」们帮忙谋一谋。而万千匹夫,既然不姓赵不姓朱,自然也就不一定去承担这个「国」的兴亡了。
而所谓的「亡天下」的意义则远远不同,是仁义闭塞、天理人伦殄灭,代表的是中华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其君其臣既在其位,当然有义务担当责任。而身当斯时,即便如匹夫之微末,即便为受「国」恩,也应当挺身而出,捍卫文明的存续,盖因吾人得能享有自由繁荣的物质精神生活,并非受惠于执政者的恩赐,而是我们这一文明普照的成果。
讲出这一段话的人,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
高中历史课本中对顾炎武的介绍。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人教社2007年版
顾炎武的名字,确也曾出现在高中历史书之中。不过笔者所用的历史课本在介绍其人时,却是这样写的,「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顾炎武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合上书,仿佛顾炎武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被「明末统治者」的暴政逼出来的。
但是,真实的历史,又是另一番模样。
1645年(乙酉),清兵南下,顾炎武此时32岁。
他的家乡所在的昆山县最称富庶,也是晚明衣冠荟萃之地。然而,同江阴等城市一样,在北兵过江之后,昆山早早地就竖起了降旗。直到数日之后,清廷下达薙发令,强迫所有居民必须薙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大骇之际,江南的士庶才开始恍然大悟——这一次的改朝换代在朱明一家的「亡国」之外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遂不得已又重新拿起了武器。
顾炎武和他的朋友归庄共同组织起了昆山的抵抗,还曾经冲进县衙亲手擒斩了伪知县。可是,昆山并未能如彪炳史册的江阴一般坚持了81天,仅仅20天后便再次失陷。城破后报复性地大屠杀中,顾炎武的胞弟顾子叟、顾子武皆被杀害,生母何氏也被屠刀砍断了右臂,险些丧命。顾炎武的嗣母王氏居住在邻县常熟,得知消息,绝食16天而死。弥留之际,她对顾炎武说:「我虽妇人,世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目于地下矣。」顾炎武含泪点头答应,从此变换姓名,走上了浪迹南北、孤忠复明之路。
看着这样的史料,回顾着昔日的中学教材,真不知历史课本上的叙述经过了怎样的精心剪裁,而还有多少更精心的剪裁尤未被发现。
顾炎武本名绛,字忠清。入清以后恶以「忠清」为字,又因追慕宋末文天祥的弟子王炎午的为人,且希望能从戎报国,遂改名炎武、改字宁人。图为顾炎武墓,在今江苏昆山。via昆山名人网
当时,有组织、成建制的大明朝廷仍然保有闽粤滇黔等地,而背负着国破家亡重担的顾炎武,则主动按剑北上,足迹远及山海关外,选择到「敌后」策动各地的反清义士,奔走呼号,联络隐逸,期待一旦时机成熟便能够南北呼应,促成大事。不幸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明的数股正规军被清军渐次消灭,顾炎武的希望也逐步落空。
三月十九日,是甲申之变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顾炎武都会举行仪式,追悼故国与先帝。最令他刻骨铭心的一天,当属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的三月十九日——就在昌平思陵(顾炎武仍然称其为「攒宫」,因春秋大义「君弑,贼不讨,不书葬」)祭奠崇祯皇帝时,顾炎武得知了数月之前永历帝在缅甸被吴三桂擒获的消息。
明朝最后一丝复兴的希望破灭,顾炎武近二十年的经营随之也必将以失败告终。不过,在「遗民」这一群体中,顾炎武被认为「志最艰卓」。即便当如此的困厄,许多遗民同志意志消沉,甚至开始使用「本朝」称呼清朝,使用「圣天子」歌颂清帝,顾炎武依然慨然以志节自许:
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1680年(康熙十九年,永历三十四年),顾炎武的妻子王氏病逝,顾炎武尤作诗哀悼说:
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此时上距甲申之变已经过了将近40年,不久之后,顾炎武竟也撒手人寰了。
结合在明清两朝各逾30年的经历,顾炎武沉痛地揭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分别。这二者既然可以分别来看,自然有时国虽亡而天下安然如故,有时则国虽存而天下已岌岌可危,还有时则国被灭亡的同时承载着文明意义的天下也随之灭亡。尽管顾炎武并没有直接给他所处的时代以明确的论断,但以其所亲历的明亡清兴的历史悲剧而言,他的答案,我们也不难推知。
实际上,将政权的更迭与文明的兴衰分开来看,倒非顾炎武的独创。早在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便质疑齐国的宰相管仲,说他作为公子纠的大臣,在公子纠被公子小白(齐桓公)射杀之后,不仅没有死难,反而还出仕去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不能称得上是「仁」。孔子回答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第十四》)
孔子认为,此前的中原王政不纲、夷狄交侵,而管仲能够帮助齐桓公,联合诸侯、匡扶天下、尊王攘夷,保卫诸夏的文明免受四夷的野蛮所侵扰,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他与公子纠的君臣之伦上。否则,频于内战的中原各国恐怕都要「披发左衽」(改行夷狄的发服),沦入野蛮了。
在今天,吾人或许不易理解明清之际的人们对发饰与衣冠的执着。自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与《孝经》开篇揭橥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始,发与服就始终就是区别文明与野蛮的标志所在,甚至「华夏」二字的「华」也因为「中国有衣冠之美故称华」。清初,薙发令的下达在旬月之内点燃了大江南北反抗的烽火,自然与此相关(清初「金钱鼠尾」的发饰与现代清宫剧的表现亦不相同),也是因为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前所未有的深入干预。其实,从「亡天下」的视野观察,薙发易服之外更别有事在。图系采薇寒士绘
到了清初,浙江的理学大儒吕留良(号晚村)发挥孔子「微管仲」的意思,说:
君臣之义固重,而更有大于此者。所谓大于此者何耶?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于披发左衽也。
吕留良所提出的命题,便是著名的「华夷之辨重于君臣之义」。
关于「华夷之辨」的含义,笔者前曾论及(参见〈一位明代基督徒的奋斗〉),即「华」与「夷」的区隔,取决于文明的高低有无,而非血缘或地理的亲疏远近。换句话说,「君臣之义」所约束的是「君」与「臣」,不入仕者不为臣,自然不受这一「义」的限制;但是「华」所代表的文明高度则由今世的每一庶民所共享,当面临「夷」所代表的野蛮所侵犯的时候,所有被这一文明所滋养的人们都应当奋起反抗,此际人们所捍卫的是那个人所共戴的「天下」,而非仅仅是赵家或朱家的「国」。
而「亡国」与「亡天下」的分辨,恰是我们回答中国近四百年来历史上许多疑难问题的钥匙:
否则,我们便不能明白为何江阴、昆山等许多书写了国史上最悲壮一页的城市,大多是既归降在前、又反正于后,而那些身经晚明盛世的遗民们又何苦当初领衔乞降,却在尔后经历了痛苦的煎熬又甘冒极刑去实施「杀尽羯奴才敛手」的擘画。
否则,我们我们也就不能解答呼喊着「嗟尔明朝,气数已尽」的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为什么会在清兵南下之际迅即归附明室,成为了大陆上支撑大明宗社最后的两根砥柱,而以吴三桂人所共知的反覆与卑劣,一旦打出「复明」的旗号,何以能在数月之内八省响应。
否则,我们也就不能回答为何历代造反或借宗教之名、或诱分田之利,独独「反清复明」困扰了清廷将近300年,乃至辛亥革命之后乡里百姓自发地给崇祯皇帝戴孝,孙中山也迫不及待地亲率百官到孝陵祭告明太祖。
王夫之,号船山,湖广衡阳人,崇祯秀才。国亡后游走在湘黔桂粤的深山之中,「栖伏林谷,随地托迹」,据说终身未薙发,得「全发以终」。图为岳麓书院的船山祠,对联为「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自摄
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考脉络之下,明清之际的潇湘儒者王夫之提出了他著名的天下国家学说:
可禅,可继,可革,不可使夷类间之。(《黄书·原极第一》)
文明的高度俱有无上的价值,在这一前提之下,政治权力的更迭,能以尧舜禅让的方式进行固然尽善尽美,而过渡到家天下后采父死子继的方式亦无不可,甚至是「犯上作乱」型的或如未尽美也的汤武革命、或如逆取顺守的唐宗宋祖也尚可以接受,唯独不能让野蛮殄灭了文明。
王夫之本人曾亲身参与了永历朝在广西的抗清战争,失败后归乡隐居,著书立说。身经了前后数十年的时代变革,凭着他其独到而睿智史学家洞察力提出了悲观的预言:
中国之文,乍明乍灭,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于无文,而人之返乎轩辕以前,靡不夷矣。(《船山思问录·外篇》)
中国尽管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文明的进展却绝非一帆风顺,而处在「乍明乍灭」之中。将来会有一天,华夏文明斯文扫地,或许这片土地上建立的国家还会号称「中国」,或许这里的人民还会自称「中国人」,或许他们所讲的还会是「中国话」,却对中国的文明早已经毫无知觉,「靡不夷矣」。
三百多年过去了,王夫之的预言成真了吗?
(完)
※本文系作者原创并授权本刊发表
如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平台:
本文版权归孔阳国学工作室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三月十九,岂能忘乎?!
分享: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三月十九日,凭吊1644,凭吊自由,凭吊人之为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