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4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先生于苏州寓所溘然长逝,于今八十年矣!
章炳麟(1869-1936)
章先生晚年定居苏州。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狼子野心,已昭然于天下,全面侵华,只在早晚之间。当此国难将肇之际,章太炎先生忧时愤世,临终只留下两句话:「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勿食其官禄」。章太炎先生一生高扬吾民族之气节与风操,寝疾之际,仍是念兹在兹!而对于其身后之棺衾葬仪,埋骨之所,则未作交代。
然据夫人汤国黎记载,章太炎先生生前表露过这样的意思: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安葬在杭州西湖难屏山荔子峰下,与张苍水公之墓比邻。
往者太炎反袁,被禁燕都三载,袁殁后,乡人迎南归;偕余至湖上南屏山谒苍水公墓,太炎撰文悼之。
汤国黎先生:图片为作者翻拍自章太炎纪念馆展板。汤国黎于此照片背面题字:「此影为余在上海,太炎为袁帝锢禁于北京。余手携者,非我之大衣,乃是太炎在辛亥革命亡命日本时之和服。为袁世凯锢禁时,太炎拟自尽,寄此衣为纪念焉。书中有『与子同仇』之语。时余年32岁。偶检得此影,题之以示儿辈。」
因反袁而遭禁锢,这是章太炎先生一生最凶险的经历之一。为何在最终获释,平安反乡之后,章先生首先来祭祀张苍水,并最终产生与张苍水比邻安葬的想法?章先生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国学大师之一,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鼓吹者、民国的肇造者之一。他心中如此推崇、如此服膺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这要从天崩地陷的明清易代之际讲起。
甲申年(1644)三月十九日,明毅宗皇帝殉国于北京景山,然而天下士民,仍多心向明室。其时弘光政权旋在南京成立。这时人们觉得:大明朝未必就会亡,天下未必就要被异族的铁蹄践踏。残破的江山,依然有忠臣有孝子,有言官有党争,有风流名士,有富商巨贾——人们感觉,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这个世界不会有太大改变;这个自由而繁盛的社会,会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这种信心是十分脆弱的,清兵的铁蹄很快就一路南下:扬州屠了,长江渡了,千万的百姓要么剃发、要么砍头了——转眼间,金陵破了,福王被捉了。鲁王?弃国逃了。有的人绝望了,以为将要亡天下,或绝食、或投水;有的人「想通了」,认为朱明气数已尽,皇清受命于天,便北向纳降讨官作,转身又来屠戮同胞;有的人浮海、有的人出家、有的人埋首学问、有的人躬耕终老。
还有一些人,选择捍卫大明朝,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张苍水就是最后一种人。清兵攻破宁波时,他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身上有功名,但还没有做官。他平时读圣贤书,讲求忠孝节义;自己又爱好练习骑射,讲求攻杀战守。城破之际,他选择投身勤王义师,寸丹忠魂,要来给大明的天下作一个见证。二十五岁的热血青年,一转眼间就变成了四十四岁的中年人;一十九年间,他带领义师屡仆屡起,出入大海与山林,曾经被包围,也曾经逃亡;曾经收复失地三十多城,也曾经与残部在海岛上饱受饥馑。坚守太难了,抗争太难了——张苍水未尝不知其不可为,但他只为成就一个义所当为。
四十四岁那年,叛徒出卖了张苍水,他还是落到清兵手里,押送到杭州。在我们看来,这个人最后失败了——国家亡了,妻子儿女也受连累被屠戮或流放,自己更是免不了身首异处。可仁人志士,舍生忘死,并不是执着成败利钝。张苍水一生爱写诗,到了生命之旅的尽头,他心中的光明与坦然也形诸文字流传于今: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张苍水先生像
大明朝亡了,张苍水去了,但这个文明所崇尚的浩气精神、纲常节义,却愈加光辉而久长!所以论者会说「公不幸而生明季,明季犹幸而生公」,有这样的忠臣孝子,是一个时代应该感幸的事情!人们会因为这样的忠臣孝子,而记住那个时代曾经的高度。张苍水寸丹忠魂,是大明朝的最后一抹亮色。明社虽屋,而且文明之光彩可以透射到二百年下,终不为黑暗统治所掩。有的人感受到此种光彩,必要给予属于他生命的回应;章太炎先生正是在此种光彩的指引下,走上鼓吹革命的道路:
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外祖父「惟今不必作此论」,意味深长——不敢说,又忍不住说了,复次仍归于不敢说。然而章太炎在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既然得到这样的讯息,接应了这样的光彩,则要出来大声疾呼,使得天下人都再次晓得追寻曾有的文明高度。
1897年,章太炎先生与浙江的有识之士在杭州发起了「兴浙会」,此会以振兴浙学为号召,当时章氏只是认为天下政治当有革新,还未明确提出反对清廷之主张。然而,兴浙会尊崇五位浙籍人士作为楷模,我们可以从中揣摩出一些意思:
图片为作者翻拍自杭州章太炎纪念馆
这五位浙籍先贤是:刘基(大明开国元勋)、于谦(保卫大明江山)、王守仁(明代思想之高峰)、黄宗羲(明遗民学术之代表人物)、张苍水(抗清复明十九年)。这五位先贤形成一条线索,勾勒出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轮廓。纪念前朝,是为了抨击本朝,只是这时还没有明确立起反清的旗帜。
后来,章太炎又与一批革命志士一同成立了「光复会」。光复会的入会誓言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1906年,章太炎又加入「同盟会」,此会亦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我们可以这样说:反清复明的流风余韵,暗潮涌动于二百年高压统治之下,并最终汇入了民族革命的洪流之中。对文明的追求、对自由的追求,在明季以最激烈的方式展现,其事虽未竟,而其影响则及于民国之肇造。1912年元月,2月12日,清帝逊位;2月15日,孙中山带领新生的中华民国政府要员,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明孝陵祭祀明洪武皇帝——太祖驱除蒙古,恢复汉族河山,而此河山终究又复沦于异族统治。如今重光山河,民国政府乃来告成于太祖之灵。历史的线索,冥冥而昭昭。
民国建立了,革命却尚未成功。章太炎的后半生,也始终在为国事奔走呼吁,见证了中华民国的起起落落。在他临终之际,他看到的仍然是一个衰弱、残破的中国——仁人志士,舍生忘死,并不是执着成败利钝。心中的坦然与光明,可以照耀千古,与往圣前贤异代而同归。章太炎先生最终安眠在张苍水旁边——当年张苍水之所以葬在此处,是为了要与西湖旁的岳飞、于谦作伴。人文精神的血脉中,又一个生命汇入永恒的序列。章太炎夫人汤国黎有诗云:
南屏山下旧祠堂,郁郁佳城草木香。
异代萧条同此志,相逢应共说兴亡。
从张苍水到章太炎,异代萧条,兴亡变化;此志却未尝有丝毫消磨,而今亦呼唤吾人继此事业!
章太炎先生墓
(完)
※本文系作者原创并授权本刊发表
如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平台:
本文版权归孔阳国学工作室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吗?
分享: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三月十九日,凭吊1644,凭吊自由,凭吊人之为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