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首页 > 儒见专刊 > 道德性命

反思 | 事事都听爸妈的话,这就叫孝顺吗?

2016/06/25

编者按:儒家常常为人诟病的除了所谓的「为统治者服务」恐怕就是「孝道」了。常常有人说「不要用孝道来绑架人」,或者说「孝不是无条件的服从」,或者说「孝可以,但是顺就免了吧」。那么儒家的孝道到底会让人变得如何?本刊特邀请一名留学在欧洲的中国女生,讲述她对「孝道」的理解与践行。
 
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孝,常说的是「孝顺」,可见「顺」很重要。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听到老师(下称:先生)讲孝,我就想着一定要好好做出来。但对这个「顺」产生了一系列疑问:父母讲的一切我都要照做,都要听吗?那我的独立性在哪呢?如果父母说的不对,我又要顺,岂不是要做错事,这可怎么是好?
 

接着先生就讲了《孝经》,其中曾子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孝经·谏诤第十五》)」孔子当下大怒,连斥两句,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呀!!接下来孔子教曾子「故当不义,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第十五》)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原来是自己把「孝」想得粗鄙了。孝顺这里「顺」的既不是我的意思,也不是父母的意思,顺的背后实际上是有大义在的。真正要「顺」的是天道、大义才是。原则性的问题上,对父母的爱,也要在道义之下才行。当父母做法有问题的时候,真正的孝子是应该站出来「争」的。唯唯诺诺,那是「愚孝」,并非孔子所提倡。

孝不单纯是一个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的要求,它的背后是天道,这点始终不能动摇。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能含糊,真的爱也正是对道义的坚守。广义上讲,「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孝经·三才第七》),涵盖了天地万事万物的。从这个层面上去看孝,去理解孝,自然有一番不一样的感受。
 

 
「居家是非勿太明」
 
可做起来又遇到了新问题:有时候其实我的想法和父母想法的冲突远不到大是大非的层面上。日常生活中无非是要不要早起,要不要多穿条裤子这类的琐事。这时好像顺父母的意思,自己也不那么舒服,不听父母的也不见得是个多么大的事。这时候怎么办呢?
 
先生说「居家是非勿太明」。这个可太好用了。不是什么大事,何必非要争个你我,对朋友爱人尚能让一步,对父母如何不行?!这时候对父母的爱拿出来,自然什么都不是问题。

我母亲经常担心我冬天穿的少,或者在国外吃不好睡不好,即使是现在我已经独立生活这么多年,她还是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因为她爱我,所以总觉得我需要人照顾。感受到这一层的时候,听她念叨我一定要保护好膝盖穿秋裤这种事情,只觉得她琐碎的可爱,哪还会有什么负面情绪。为了让她放心,我会每天都用FaceTime让她了解我的生活,这过程自己特别开心,也是思念父母的排解之法。
 
自己的一点点举动,不费什么事,甚至很有益处,为什么不去做呢?看到她放心,我也踏实。这时候内心非常顺畅,是温暖愉悦的。
 
不光是父母,我的姥姥、奶奶年纪大了,经常像个小孩子一样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这时候要与她们争个对错吗?显然不用!顺着她的想法哄哄她,无伤大雅的事情甚至按照她说的做都无妨。要去跟一个从小对自己充满关爱的老人,亲人较真,是会反过来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因为良知过不去,当下还会倍感烦躁,顺着她,看着她开心健康带来的喜悦远比自己在那较劲说你怎么年纪越大越不懂事的想法带来的烦闷要让人舒服的多。
 
心内的温暖在前者的情况下不仅不断,反而不停地生发,内心会感觉非常踏实舒服。孝顺父母长辈又毫不委屈自己,大家都开开心心,家里充满了温暖和爱的感觉,是多么令人舒畅的事情啊!而这只需要把儒家的孝道做哪怕一点点出来就可以了。

 

 

朱子(熹)手书「孝」,安徽黟县西递村。自摄

 
「立身行道,以显父母」
 
那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呢?比如父母对我的期望与我对自己未来的设计有出入怎么办?或者在我这个年纪的很多人都遇到的催婚问题。这些矛盾既不是大是大非,却又无法用「居家是非勿太明」这种方法迈过去,看似不可调和,如果要尽孝,又该如何?

其实《孝经》里也讲过,孝的开始是爱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生命,而终在「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第一》)。我们最终尽孝,实际上是通过自己能够独立地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成为一个「行道」的人,彰显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来实现的,这才是孝子应该做的!这和我们对自己的期待难道不是重合的吗?我们这一生到底要成为的难道不是这样的人吗?所谓的扬名自然也非一般意义上的名利,扬「弘道」之名,难道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人生吗?
 
当我用非常温和的态度与父母进行这方面的沟通的时候,不是想说服他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想法也不单是我自己的想法,也出于我对他们的爱。让我非常高兴的是这样的表达使他们愿意倾听。这里必须说,不要把父母想低了,现在的德性都是来自父母的平时的教育,自己能够明白的道理,父母不见得不能懂,关键看我们是否沟通,自己所谓的道理又是不是真的有「道」!常常说出来发现他们比我还明白呢!
 
能感觉出来家里的氛围也会因此而改变,我不再单纯是他们眼中听话的小孩子,更是与他们平等的成年人,我的意见开始被他们所重视,甚至他们会逐渐主动向我征询意见。这种转变让我们平日的相处更加和谐,更能够尊重和爱护对方。

 


身处当代,践行孝道给我带来了什么?
 
上面说的问题,都是我在学习儒家的孝道并践行它的过程中遇到的。非常幸运,我的父母是非常非常理解我尊重我的人,并且在我这个年龄,他们依然非常宠爱我。也会有矛盾,也会有相互之间沟通出现问题的时候。在学习之前我的做法可能也说不上多么的不好,但是确实没有让我的家庭有什么更好地转变。
 
「孝」这一个字能够做出那么一点来,得益于在听先生讲过儒家的孝道之后,我知道怎么拿出来我的爱来,并且能全部拿出来;更得益于先生让我明白孝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换,不是因为父母对我好才要孝顺父母。孝是源自我内心良知温暖的本能行为。原来这个本能升起的时候,可能我并没有那么重视,甚至看不到,只在看父母对我的付出,并对此斤斤计较,甚至以自己浅薄的所学给他们挑刺。但是现在我能清晰的听到这个本能的需要,特别迫切地想要做出来,做出来了才舒服。
 
这不是我的老师让我去做的,不是为了谁去做,这完全源于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良知之外,这也是我表达对父母、长辈、亲人的爱的急切需求。儒家的孝道给了我一个确切的标准可以遵循,给了我一套具体的方法可以实践,给了我一个高度可以去努力。
 


本文作者就读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其实在爱别人的状态中人自然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不会让对方不舒服,只要是一个有朋友的人,只要不是一个有情感表达障碍的人,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友谊和爱情的建立,都在于我们付出了真心,也得到了响应。甚至于我们会特意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朋友和爱人的面前。这是人的本能。
 
而亲情甚至不用我们付出什么,父母已经给了我们。可为什么我能爱别人,爱和我没有任何关系的朋友,却拿不出一点点来面对父母呢?原因真的是父母不能理解吗?抑或是已经习惯了对父母的索取,被他们娇惯出了一份理所当然呢?就算父母做的不好,就能成为我忽略内心良知声音的理由吗?我不想这样。对我来说,自己能够变得更好,并希望这最好的一面首先是被我的父母感受到,给他们带来愉悦和骄傲,而不是别人。
 
儒家的孝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人对儒家孝道的理解都已经远远偏离了它应有的高度。我的父母、祖父母可能也不知道到底如何去做,可是这不影响我在学了之后去做。他们不知道,可能会犯错,而我知道了,更应该把它原原本本地做出来。不知者不怪,儒家的孝道不是针对父母的行为而出现的反应,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自己需要做出来的事情。
 
我学习国学只有短短五六年,对儒家的孝道的理解也仅仅是浅浅的一层,可这一点点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真的践行起来,内心的愉快是难以形容的,同时能更加清晰地体会父母在我身上的用心、他们那种毫无保留的爱。这种良性循环,让我内心的温暖得以生生不息。对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好地夹持。
 
儒家孝道的广博远非如此,它不限于父母与我这样一个小小的家庭,可以纵深至祖先、后代、家族乃至人类的生命传承;也可以横向覆盖社会的各个层面,亲人之外,亦有君臣;不但对自己的行为可以有所调整,更可以节制君王。儒家的孝道也远非「爱」这么简单,其中更是有敬,有礼,有天道,传到现在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惠及这个民族。
 
它到底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有所体会。单纯对它的否定和批判绝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好处。我在学习孝道之后并没有感觉被它捆绑限制,反而因它而收获颇丰,能更好地与家人、朋友、师长相处,能够明确自己生命的真实状态,聆听内心的需要。只盼望这次我所分享的小小,能够让人想要略窥儒家的孝道之重,能够在批判前先真正地了解儒家的孝道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够去尝试践行它。
 
古人是能够因孝明道的,自己也当在这一条路上竭尽全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孝经·士第五》)!
 


本文作者。自供

 
(全文完)




※本文系作者原创并授权本刊发表
※本文插图除注明者外均来自网络


如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平台:

 


上一篇「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中秋节

下一篇学儒日记 | 持住心中的温暖

分享:

精选留言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您的留言可能会被显示在精选留言中,是否同意?

    推荐阅读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79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