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首页 > 儒见专刊 > 道德性命

做个「好人」——就够了吗?

2016/12/09

高中及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还不错」的人。从小的家庭教育让我懂得基本的礼貌,能够尊敬长辈,出门在外常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在朋友中的人缘也算小有口碑,成绩不算拔尖但是还过得去,十几年过来基本上没遇到过太大的坎坷。相信像我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我有时候会想,做个这种意义上的「好人」,也就够了吧?我甚至能想象我今后几十年的生活,就在这种平平淡淡的「小幸福」中过去。

 

学习国学成为我想法转变的一个契机。最初学习国学,听历史、谈儒家,受到很大触动,虽然一时不能很分明地对此有所描述,但是我察觉到了与之前所学任何东西的不同。如果说之前所学的东西是「锦上添花」,是在我看似「完满」的人生中多添几笔亮色,那么学习国学就像是在我的生命中生生破开了一个缺口。
 
我开始意识到,我之前的生活其实并非完满,一种长期匮乏的精神力量在期待着灌注进来。透过这个缺口,我看到我曾经有那么多被自己选择性忽视的问题。我面对犯下的错误曾经徘徊自责以致消沉,我很多时候行事迟缓而缺乏勇气,我常常不敢直率地表达我的心意,我在家中总是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偶尔会在犹豫中怠慢良知向我呼唤的声音……都不算太大的事,但是我总以为「我的性格本来就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可改的也改变不了。我满足于浅显的善良,却使自己的生命与永恒、绝对、超越的精神力量无关。
 

随着不断的学习,我越来越明晰一点:当个表面功夫做得不错的「好人」还不够。我完全可以是一个不同的、崭新的我。儒家的礼会带给一个人巨大的改变,「变化气质」并非空谈。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论语·泰伯

 
其中一点感受很深的,是和老师或是其他长辈相处的时候的改变。之前自己面对老师或是其他长辈的时候,表现得还算「乖巧」,无论是交谈还是相处,都拿出十二分的热情。虽然别人可能觉得我还算有礼貌,但我知道我的心里总有一点不顺当,感觉还是有一些畏缩,像是被什么束缚住了,表现出来也总是不自然、热情得过分。心里有敬意,但是不知该如何把这个敬意表达出来。在跟随我的老师(下称「先生」)学习《论语》的时候,看到孔子讲「恭而无礼则劳」,当时就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说给我听的。没有礼的话,再怎样表现出恭敬,也常常是事与愿违。自己费力不说,还不一定能达到效果。儒家讲循礼工夫,给了我们做事最好的入手点。以礼为师,不囿于自己之前的种种习气,处事能够合于规矩,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仁爱不会受到干扰,活成一个人最自然、最舒展的样子。在这一方面,我也尝试着做循礼工夫。礼在身上,问题就随着之前那个有习气的小我淡去。再面对老师或其他长辈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自己和他们相处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拘谨得近乎奉承的样子,而是懂得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我的敬意。
 
除了跟先生学,和学友们的切磋也常使给我受益。记得一次交流的时候一位学长谈起《礼记》中一句: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这句话意思清楚明白,只是讲得在父母、老师面前,他们有事呼唤的时候,我们不应怠慢,而是要立刻给予反应。话语虽简单,但是反思自己之前确实没有做到,虽然都是无意识地拖延,但是父母叫我做事我常常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我当即把这句话写下来贴在书桌前来提醒自己。父母、老师让我们做事,事情应该怎么做、做得怎么样可以再谈,但是自己对于他们敬爱的心不容有所拖延,这也是儒家的礼。保持住了这份礼,才能保证我们内心温暖的小火苗持续地燃烧。虽然现在纸条还贴在原地,我已经不再需要时常看它来提醒自己了。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礼记·曲礼上

 
除了这些小小的变化,还有另外的许多改变发生在我的身上:更多的时候,我可以做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我可以在良知呼唤我去做什么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我可以刚猛而不内心沉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可以心中一直充满温暖清明而不被琐事弄得烦躁昏沉……这些不是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可以直接赋予我的,我也不是在原来的我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沿着之前的路磕磕绊绊地前行,而是看到了一条新的路。这样,大概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不,应该说是一个真正的儒者。
 
这篇文章并非心灵鸡汤,只是我三年多的国学学习生活的实际收获。可能我现在还是过平常的生活,身份还是一个大学生,但是我和三年前已大不相同。这一步走出去,我不敢说之前的问题都已经从我的身上消失,但我知道我正向着最好的、最真实的我前进。
 
(全文完)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

「天地常新」。摄于龙场阳明洞





※本文(含所有图片)系作者原创并授权本刊发表


欢迎添加主页君「儒见君」为好友!关注每日动态,进行深入交流~


上一篇不信人间耳尽聋

下一篇在「传统文化爱好者」之上

分享:

精选留言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您的留言可能会被显示在精选留言中,是否同意?

    推荐阅读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79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