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9
↑欲了解课程消息,请点击图片↑
2019年第二期「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课程正在报名中,欢迎关注、购买!
1
中华人文精神简史(下)-回顾
南宋王朝灭亡,中华人文精神在民间传承了下来,「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理学的内在力量,使得儒者以匹夫之身亦可以做天下人的表率!孔阳先生(下称先生)讲:「儒家千百年来于中华大地的生生不息,绝非科举取士的影响力,而是中国人选择了儒学,天下人都信奉朱子,儒学能够发展,是因为其自身的魅力。」儒学给人的是一种超越的、永恒的、无限的、绝对的精神力量。
儒学在大明王朝建立时,得到了发展与继承。明朝中叶,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大师——王阳明。阳明子的一生,可谓「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兼备,纵观青史,唯其一人!无论在军中、朝中,还是在乡野,在林泉,先生都讲学不辍,足以开百代风气!阳明心学席卷天下,深入民间,良知的学问,让每个普通人的人格高大起来,正如阳明先生所言,「满大街都是圣人」!
什么叫做「知行合一」?先生讲:「良知与我们的行为合在一起,我们的行为体现良知,良知是我们生命的自然表现,这是圣人的境界,是儒门的工夫。」这样一种绝对的精神力量,超越任何人、任何势力。这是我们祖先的文化遗产,不该被剥夺。
心学的传播,像一阵春风吹过大地,人们的精神复活了,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之中,人性获得了最大的解放。人们有了内在的支点,他们敢于抗击暴政强权,制衡政治,希望能够自己当家作主,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黄宗羲讲到「历来的皇帝都是贼」,先生讲:「有些人说这些话是近代西方民主观点传进来,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才可以说开始民主,错了!明朝就得出了这个结论。」 而这背后就是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在支撑。
但可惜的是,天不佑中华,历史没有给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完成转变的机会,「良知」的回声在明朝末年终成绝响。先生断言:「如果历史给了他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历史转型,这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包括他的政治模式都是最先进的。因为我们有独立的信仰,这是皇权干涉不了的,亦有着独立的经济力量、遍布全国的民间社团及独立的制衡制度。」但在那样一个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国家的凝聚力不够,个性刚刚觉醒的时候,个人的意识增强了,而国家的力量却涣散了。
当满清的铁蹄踏进中华的国门,一个野蛮的民族展开了对一个文明的残酷屠杀,这是我们永远的家国之痛,它让有骨气的人死,压弯你的脊梁,让你做个奴才来苟活,它篡改你的历史,让你不明白人还可以活得顶天立地,矮化中国人的精神力量,而其最大的野心是控制人的精神信仰。在清「防猜」统治下,人文精神衰败了。何谓「防猜」?先生讲:「防是防你造反,猜是猜你造反」,其在军事、政治中无所不用,军事管制、种族歧视、绝对权力、文字狱。顾炎武先生说「明朝到清朝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先生解释说:「亡天下,是天下人的生存底线、人伦底线亡了,是人文精神亡了。而明朝和老百姓共同认同的是同一种文化——中国的人文精神,认同这个。失去了我们的文化,失去了中华道统,中国人就离灾难只有一线之隔了,这就是惨痛的教训。」
明末清初顾炎武先生著《日知录》,其卷第十三曰: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先生讲:「清朝本身是一个无道的政权。满清以一种狭隘的部族意识统治中国,其种种措施极尽防猜之能事,为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设置了重重障碍,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观和人伦意识,其影响至今未能肃清,仍广泛存在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我们看到,即使清朝的统治被推翻,因为我们近当代文化的先天不足,所以诸如新文化运动中提到「学习西方」,我们的认识只能达到技术或制度层面。先生举例讲到:「譬如我们学习民主,但民主并不构成一种信仰,民主并不是无限的、永恒的、 绝对的、超越的精神力量。谈自由,就成了一种人欲的释放,一种肆无忌惮的发泄。而不知道人性是可以往上提升的。」
回顾了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之路,其命运多舛、浮浮沉沉,但其始终贯穿的精神信仰之力量不曾因历史时间的推进而有丝毫的磨灭,其超越时空,与我们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相互激荡: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不能永远地被抹杀;中国人的脊梁,不能永远弯曲着。
2
讨论课精彩记录
陈学友: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这是圣人与凡夫的境界。阳明先生反复教导弟子「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让弟子们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练,不断去除内心的不明和私欲,不断恢复自己本有的良知。致良知是接孔孟之道儒家的真骨血。
王浩宇:
良知实际上是我内心的本能,我们这个生命可以获得一种超越。阳明讲过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先生讲过一个例子,你刚睡醒,一念未起,你这个状态是和尧舜时期的人是一致的,是超越时空限制的状态。「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判断不是你预先的,不是人事先预测,是人的本能反应,什么事能给人一个善恶的标准?良知感应无有等待,中间没有一丝一毫的等待、凝滞,心立即就会有一个反应。「为善去恶是格物」,没有过或不及。恶本身不是实体,私欲没有按照你内心细微的声音去做,很多人对内心的体察不是很敏感,夹杂着很多私心,好多时候也是明知故犯,让自己去堕落。没有仅仅跟着自己良知的状态去做。就好像一个人没有进入到正常的秩序,所以会有很多问题,有很多过或不及的问题。这个状态本身不属于人的状态,没有按照自己本来面目去做事,我们继续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事就好了。「行不顾影」,我们不用为现在犯的这个错误负责,人没有提升,这个错误可能下次犯的时候仍然会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人不断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事。
张学友:
知行合一,但是现实中难免知易行难。很矛盾。
王浩宇:
我们说的那个知识良知,没有纳入到我们本性当中,总会觉得有困难,实际一切一切都在我们本性当中。即便是良知我们去做也感到有困难,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成为儒者的话,首先要是一个勇者。我是按照我自己内心的标准去做,我这样去做能让内心感到踏实。对于一个想成为儒者的人,重在立志。志也不是一般的职业,志是成圣贤。我这一辈子就成就这一件事就可以了。这个志向始终在你心里,没有一刻去离开。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人其实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的话,人才往上修持,而不是把它当成兴趣爱好,像阳明先生这样天资极高的人,也拿出了那么大的心力。
郑学友:
我可以理解为儒家的功夫就是内在的心性修养即为善去恶,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浩宇:
您说的这个很好,但是儒家讲的工夫是贯通内外的,实际无论动静,人只要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一刻,没有超越在本性之外,儒家是会做事的,不是只能静,不能动。
王学友:
最近所谓的「历史的必然」产生一些想法,清朝把明打败了的事实就是历史必然吗?不义的朝代把有义的朝代打败了,难道就是历史的必然吗?这样的理论其实就是「动物世界」理论。
王浩宇:
老百姓是一个个天不怕,地不怕,刀架在脖子上也没用。人自己的个性觉醒,争自己的利益,在国家最虚弱的时候,赶上外敌入侵。明朝灭亡之后,反清复明不绝。等清朝入关了以后,刚开始不错,后来发现不一样,下剃发易服令,这个时候中国人才明白,要去推翻这个时代,要回到那个自由的时代。亡国只和统治者有关,威胁到每个人生存的底线,为什么要捍卫明朝呢?不是捍卫仅仅某个姓朱的皇帝,包括江阴八十一日的时候,父老乡亲都大哭,我们对不起明太祖,大家的意识才缓过来。捍卫的是文化,而不是哪一个朝代。
剃发令/采薇寒士绘
陈学友:
崖山之后无中国,清朝200多年的统治,把人性压抑和扭曲了,成功的把国人培养成了「奴才」,成了鲁迅笔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
王浩宇:
中国人不是天生就是奴才的,把这个历史看清楚。
白鹤学友:
冯友兰只能说是学者,并非儒者。
王学友:
儒者是让人学做人,学者是精美的器。
王浩宇:
学者也可以去研究儒家,但是他始终和儒家讲的这些东西保持一定距离,观望者的角度来看,不会把它讲的这些东西、这种精神在我身上展现出来。一个儒者固然可以是一个学者,比如说像马先生、钱先生,但是他们不仅仅是研究学术而已。学之前我是一种人,学完之后我是另外一种人,需要有人活出来,把道在人间的样子活出来。传道不是靠学术上的作为,只要有这样的人活着,道就不会消失。中国人的脊梁已经弯了四百多年了,把我们内心当中陌生而又熟悉的力量重新焕发出来。
3
下周预告
王阳明像(图片源自网络)
经过本周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明朝人在阳明学影响下“全民皆儒”的盛况,更见证了明末千百万普通人守护尊严的壮烈抉择!明代大儒阳明夫子影响世界的心学是怎样产生?什么是阳明所讲的“良知”真谛?什么是心学最精深的心性工夫……本周,孔阳先生所授视频课程《王阳明与心学》,将为我们揭开阳明心学的奥秘。
撰稿 / 邓 迪
编辑 / 马天娇
本文版权归孔阳国学工作室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