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7
↑欲了解课程消息,请点击图片↑
2019年第二期「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课程正在报名中,欢迎关注、购买!
1
中华人文精神简史(二)-回顾
汉朝儒学复兴是建立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打击之上的,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遭到极大的破坏。孔阳先生(下称先生)讲,孔孟修养是通过内心获得一种超越的、永恒的、无限的、绝对的力量。而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却是向外呼求的,儒家向内寻求超越的修养道路中断了,当人们也不再相信这些外在的东西,先生)说,「这时候,内心没有支点,人丧失信仰了,国家就走向了深渊。」
东汉末年士风倾颓,过去君臣之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契约关系遭到破坏,曹操本身的德行有亏,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更是用血腥的手段镇压孔融等有德之人。曹丕以武力逼迫汉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名不正,则言不顺,在「无道」的政权下,是不能讲忠,不能讲孝的。
孔融像
图片源自网络
魏晋时期这种高压的、缺乏道义的政治环境让有德行的人无处生存,朝廷之中尽是蝇营狗苟之辈。先生说,「所谓魏晋风流,实质也不过是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通过放荡寻找安全,那绝不是真正的人性解放。失去内在超越的修养传统,人们无法升起内在的仁智勇,无法获得自己的精神支点。」当时的士大夫在儒学中得不到满足,转而诉诸宗教,此时发展起来的道教和佛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精神上的缺憾。原本「不语怪力乱神」的信仰崩溃了,儒者不复存在。
但宗教终究有其局限性,道教的避世、佛教的因果轮回,都是在回避当下的正义与非正义、是与非的问题,仅依靠宗教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超越尘世的信仰与此时此刻道义担当的关系问题,无法让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五胡乱华时期,华夏民族直接面临亡族灭种之祸。「乞活军」是华夏民族在绝境中的呐喊,冉闵发出「灭胡令」,带领华夏儿女进行反击,重新夺回华夏民族的生存位置。
一个有着那般人文高度的民族却要为了生存而抗争,这无疑是可悲的。先生提到,连续几个王朝的立国不正,中华民族离开了自己的人文精神,内在的精气神发挥不出来作用,只能乞活。华夏民族乞求活命!我们回头去看,内心是何种滋味!生存问题虽然解决,但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仍然留存。三国以后,直到唐朝,儒家都黯淡着。唐朝儒释道三教争位,儒家始终居于弱势。为什么?先生讲,儒家内在的东西,早在汉初已被外在的超越追求取代了,儒家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自然也无法满足中国人对信仰的需求。于是一时「豪杰之士」都到佛家去,到道家去。
宋代儒者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其卷第三四曰: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儒家的回归始于宋朝,宋明理学就是这个时代开始出现的。中国人终于又找到了自信,我们已经这么久找不到自信了,「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而宋明理学讲的是气节,所以宋朝亡国的时候,先生提到,「大臣背着皇帝跳海自杀,十万军民,一同战死,那是一个刚烈的朝代」。有岳飞,有文天祥,那是一个值得我们自豪的时代!
具体讲,宋代理学分为濂洛关闽四大流派。濂溪周子,即周敦颐,他有着很好的佛学造诣,由佛入儒,儒家的内在精神血脉就是这样被激活的。
洛学二程,即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二兄弟,兄弟二人共同传道,各有特色,明道先生性格相对随和;而伊川先生性格方正,时时持有恭敬和庄严,其兄明道先生以为,儒学的道统在他身上。
关学张子,即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先生讲,中国历史上的儒者谈自己的抱负,大概没超过这四句的。「横渠四句教」传至今日仍然振聋发聩。
闽学代表便是朱子,他继承了濂洛关三家理学思想,是理学集大成者。现代人对朱子多有误解,把他作为封建伦理纲常束缚人性的代名词。以「存天理,灭人欲」一例来讲,现代人误读已久。何为天理?何为人欲?包括它究竟是对谁的规训,都为我们所不知。实际上,人欲乃是人的私欲。而这句「存天理,灭人欲」要限制的对象,正是宝座上的皇帝。
朱子与陆象山著名的鹅湖之辩,直接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我们曾经有一个说法——「以前的历史都不行了,历史从我们开始」,新文化运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都普遍持有否定的、批判的态度,主张一切向前看。朱子在诗中也表达对「不信人间有古今」的反对,他主张一个人应当有历史观念。我们需要历史,先生讲,「虚无态度对待历史是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很危险的」。人需要对自己的文化有理解,需要体验人类精神信仰,作为一个中国人,更是应该沉下去体验中国的人文精神。
江西铅山鹅湖书院
图片源自网络
朱子同往圣先贤一般,用生命去体认心性修养的工夫。这样一个人,他有着绝对强大的内心力量,按照自己的良知做事,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法动摇他。这种刚正耿直遭到一些人不断的迫害。先生讲,中国近代史,按照从人精神觉醒的角度来讲,要从宋朝开始,宋朝已经有了近代精神。何为近代精神?这在宋代人的精神自由度有所体现。 「人主患不知贤尔,明知其贤而去之」,「陛下勿为天下为我一人所有」,「臣愿陛下,遵守纲纪,毋忽公议」。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汉朝的儒者便已这般讲过,到了宋朝,朝臣实实在在地向君权的独断发出挑战。
我们回想这近千年的历史,往圣先贤为接续中国人文精神的血脉而殚精竭虑,他们伟大的人格、精深的工夫修养与深厚的学识,如明灯照破千年的黑暗,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高度,也指引着后学者前进的方向。
2
讨论课精彩记录
王雨田:
谈到复仇,除了以血还血、以暴制暴之外,我们更希望的是人彻底的改变,谈的是民族和民族的事情,有的时候在更小的维度上,人和人之间也时常发生。先生也提到一个观点,一个人犯了死罪,如果他从下一秒开始,有了彻底的变化,形而上完全得到了开启,下一秒是一个全新的人的话,他的这个死罪是可以豁免的。这是一个小话题,提供大家思考。
儒家看待一个人,他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要拿出历史重新来说,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其实更想说,失去对中国人这么重要的精神信仰,中国人为什么走到了这样黑暗的一个地步,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何在?把中华的人文精神再次明晰、明确,她对于中国人的历史和现在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李学友:
夷夏之辩,并非是宣扬复仇,而是对文明对道统的维护。万里长城是华夏疆域的防御,夷夏之辩就是华夏文明道统的防御系统。
潘学友:
董仲舒那段和学到的历史有本质区别啊!
王雨田:
咱们整个课程听下来,我自己一次又一次感到颠覆。先生讲的内容很多是在体制内学不到的。假如自己愿意的话可以看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内容。但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它是颠覆性的。
这样的颠覆性是把一个人真实的生命给宣扬了出来。先生讲的这个课程,也不仅仅是还原历史本身,先生也讲,看历史的时候,人应该有一双形而上之眼,有的人看不到里面的真章,历史之于人的意义在哪。用这双形而上之眼,我们发现里面的隐秘,也发现了应该被显扬的线索,就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线索。我们自己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终于由先生说出来了,是发自中国人的肺腑,终于说出来了。
王雨田:
《天师与佛陀》讲了很多佛教、道教的故事。先生常给我们举一些佛家的例子。先生19岁接触佛家,修持佛门工夫,后来转向儒家。先生由佛入儒的转向,对我们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参考。非常敬佩有自己修持修养工夫的学友,大家都在向自己形而上的高度努力。但在这里不是比较各种宗教和儒家哪个更有高度。而是在历史关头,不同的信仰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佛、道两家在对世间正义的响应上,显得不那么突出;而儒家在当时是比较式微的,但儒家的立场也是一以贯之的。各个宗教在自己的信仰上,都有自己的一番修持,并且在自己形而上的高度上达到了近似。儒家在这里的选择,值得我们思考。先生也说,他选择儒家很重要的原因,是心里面正义的响应,这让自己必须走上儒家的道路。先生在录音里面也讲,儒学、儒家的希望不是来世,而是让你此时此刻,在当下,在这一世就要活出一个人样,不仅自己活出人样,也愿意去担当这个世间的正义。这是儒者的样貌。当下就要活出人样,儒家可以让我对此有一个交代。
吴学友:
当下活出人样!
胡学友:
鲁迅先生说清朝对于儒学只限于尊崇却不允许学样,这是一个精神不自由的时代,他们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贤才,因为儒者是和君王有契约精神的。
田九七:
感谢学友的分享,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对于清代会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在这一部分我们恰恰能够看到像朱子理学他们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自由,乃至于个性的张扬,这其实是人格的树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个性张扬。这一点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精神所在。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当时人把他当做成圣成贤,追求闻道,追求格物致知,其实它们背后是对于人的精神最大的这种追求的体现。而这种精神追求在宋代其实就表现出来和皇权之间的碰撞,这一点我们在学习宋代这一部分的时候也是有很深刻的感触。
无论是程子,还是朱子,都不像我们之前所说的好像他们的学术得到了皇权的认可,恰恰相反,在当时的时代,他们被当时的统治者抨击为「伪学」。因为他们的学问恰恰不是朝廷所需要的学问,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崇尚的人的尊严,人在精神方面的追求,还有对于现实政治的关注。这些方面都是和皇帝的需要不完全一致的。
嘉嘉学友:
这段时间听了先生和学友们的讲授,内心深处有了不同的变化,最初是莫名的感到压抑有点排斥,主要是对儒者们能顶得住如此被压榨,破坏而依然追求形而上的强大能量向我扑来,真让我喘不过气来,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内心真托不住这样强大的力量,本能的自然回避之感导致的,但这让我深刻窥探到了自己内心的懦弱。但后面的课听下来,才慢慢敢正视自己的内心了,这样感觉反而给自己充了强大的能量,感觉特别好,感恩先生,感恩学友们!
田九七:
非常感谢您的分享!这一点非常真实,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的朋友感觉也是这样,九七自己的感受就是儒家他有很多特点,有的呈现出刚猛的一面,有的非常谦和,大家通过与自己相近的方式都能够有所成就。
比如说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都是当时很有成就的儒者,但他们呈现出的样貌是很不一样的,小程子有壁立万仞的这样一种风骨,而大程子表现出的是宽和的境界,他们同时存在着,都有自己的道理。像大程子因为有他在,当时有很多人愿意去亲近儒学;而小程子,儒家真正的东西能够非常明确地传承下来,而不会降低本身的高度。各有各的特点,我们从最容易让自己感到愉悦的地方去用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那种精神生命不断向上生长的快乐。就是保护好内心的温暖和快乐,成长起来,我们固有的懦弱,我们也不必让他变得刚强,随着我们的浩然之气,我们会发生根本的一些变化——可能我们之前不是很仁爱的人,当仁爱之心生长起来的时候,当他弥纶天地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是相通的。希望与您共同努力。
王雨田:
当代重新面对朱子,跨过三重门,我们看到的朱子也是更加真实的。清代表面尊崇,暗中打压,也是这样一个意思——朱子之学能让一个人立起来,任何一个能让百姓听话的高压政治,都不敢容他。只允许他们用朱子的学问读书考试,不允许他们也成为这样的人。
刘学友:
我们过去对儒学和历史更多的是误解,现在有机会学习真正儒学,是我们的幸运。
李学友:
满清一朝并没有真正推崇儒学、推崇程朱理学,而只是把它们当做统治工具。因此终满清一朝,儒学仅仅局限于训诂考据之学,而没有实现思想启蒙的功能。满清一朝,没有真正的儒学。
王雨田:
我们学到近代的时候还会再说。宋代自由讲学的风气盛大。宋代书院培养人不是讲知识技能,而是讲人的精神信仰,讲这一件事就足够重大。利益纠缠,反而让事情本身出现问题。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他不会限制在某一个身份里,而是可以从更高远的角度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从实际的角度做事。宋代办学、办书院有一定的自主权,当获得经济独立时,思想独立从客观上也可以得到满足。当今大学哪一位是真正的大师?宋代的百姓、读书人愿意参与到去追寻精神信仰的一条路上来,大环境为其提供途径,大家乐意来做这样一件事,这一点对个体而言非常幸运。
撰稿 / 董彦均
编辑 / 钟章铭
本文版权归孔阳国学工作室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