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故事

我与国学

张文虚 2016/12/22

第一次完整听先生讲课,是在2009年的《论语》选修课,当时我读高二。之后的高三一年,国学学习中断。再一次开始跟先生学,大概是在2010年的夏天,至今六年整。学国学之初,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六年间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若不是在“国学十年”之际回顾自己的成长,恐怕连我自己都不会充分了解,国学对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0年我高中毕业,顺利地考上大学,满怀希望地开始了新的生活。高考的阶段性成功,很大程度上肯定了自己克服困难的努力,甚至让我觉得,只要自己坚强自信,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和很多大一新生一样,在入学之初就制定远大的计划:要用功学习、要读书、要参加社团、要结识新朋友……我一直以为自己很自信,因而总是有种优越感,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实际上自己所有的关注点与身边的同学无异。会为了一切与成绩相关的事而紧张,也会纠结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每天忙忙碌碌做很多事,奔波于很多团体之间,却始终不能在心里给自己一个答案:我要成为什么人?即便得到肯定、受人追捧,即便收获鲜花和掌声,都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困惑。反而是在国学中,先生的话和《论语》中的话,一次一次坚定自己的内心,直至那个反复困扰自己的问题不再出现。今天回看自己过往六年的日记,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个体的生命有了方向,有了力量。

曾经我最害怕别人问我:你到底想做什么?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和老师这样问我,我答不上来;上大学之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还在问,我仍旧说不清楚。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如果一个人说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似乎被认为是很愚蠢的。所以我一方面急切地想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可与此同时,在我当下所做的事情当中,又真没有哪一件事足以使我甘愿奉献一生。虽然总是处于纠结与惶惶之中,但幸运的是,我还能时常见到师友,听到老师的教诲,总是在我为现实所困时,提醒我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不断超越。

大一时,我在一篇日记中记过先生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关键在第二个“吾”字上。当时自己刚上大学,对很多事都茫然无知,先生一句看似平淡的话却让我豁然开朗。我总是放不下很多东西,瞻前顾后,然而真正关注的应当在自己,在自己的精神生命。先生的一句话瞬间点亮了我的内心,日省吾身,观照内心,才因此获得内在的坚定与超越外在的力量。由此开始,我慢慢走进儒家,儒学也逐渐成为我的另一条生命线。让我在物质生命之外,真正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大学期间,回四中听先生讲课,以及和学友们一起复习和交流成为了我最重要也是最高兴的事。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只要有先生和学友们在,对我而言就是道场。在这里,自己的精神生命得到滋养,不断壮大,最终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儒学与我生命的重要性是在2013年3月。当时我正在巴基斯坦参加活动,突然收到昊坤学友发来的先生最新的录音,几经辗转才成功地下载、播放。在伊斯兰堡的酒店里,同行的同学都早早休息了,我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听先生讲“要拿出全部的真诚”“要为儒门作见证”,心潮澎湃。先生讲的东西,直指内心,我知道这是我最该做的事,可看看自己身边的环境,看看自己当下的生活,又和国学隔得太远。每天过得也算得上丰富,做做翻译,结识国际友人,游览名胜古迹,可何时去观照自己的精神生命呢?听到先生的录音,一方面我由衷地喜悦,因为先生讲的东西最令人感到温暖与振奋,另一方面我又非常着急,不知道自己当下在做的事与这个志向有何关联,不知道如何才能“为儒门作见证”。在此之前我好像从来没有真的替自己着急过。之前一直有些不敢面对的问题——我要成为什么人,突然变得十分迫切,再也不能逃避。其实在这两年的学习中,我的内心朦朦胧胧已开始有了答案,只是一直没有斩钉截铁地说给自己听。在巴基斯坦的那个夜晚,这个答案一下子就清晰了,呼之欲出——要成为儒者。

立下志向,我做的所有事都有了明确而一致的指向。2013年5月,我决定出国读书,并且决定放弃本科所学的专业,转而去读中国的历史和宗教,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与传统文化完全贴合在一起。我大学的前三年,不能说不充实,也不能说没有收获,这三年的忙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必须要去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那件事。为此,自己的一些爱好可以舍弃,私心也可以舍弃,即便它将成为一件最难的事,也要去做,因为一旦与自己的志向分离,必定遗憾终生。

自己的志向在不断坚定,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会因此有一丝一毫的减少,相反,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要面临的抉择与考验也在逐年增多。大四时,出国申请一度不太顺利,险些“失学”,一封封拒信涌来的时候,自己心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时先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段话,不仅带着我超越困境,也是又一次地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不管到什么时候,在座的各位,你这个状态跟着你,你都有希望。不管到什么时候,哪怕你失败了,方方面面,不管是哪方面的失败,你感觉自己撑不住了,你把这个状态找到,你的一切也会好起来,你也会活过来。从最低层面来讲,对你们的身体这个是保命的。你们只要有这个状态,你们就什么都没有失去。

学习儒学几年,那条精神生命线始终不敢忘。也常常懈怠,常常不用功,也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到人生的关键时刻,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心里悬的这一线反而愈加清晰,正如先生所说,把这个状态找到,一切都会好起来。当我收到最后一所学校的拒信之后,内心并没有如先前担忧的那样——崩溃。的确自己有诸多不成熟之处,申请当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都不会真正否定自己。所有的不足都可以去弥补,也都敢于直面,是因为安身立命的支点不在别处,就在内心。由此出发,可以勇敢地做一切事。申请的波折过去之后,总还有新的困难不断出现,尤其是到美国之后,生活和学业的压力陡增,但始终支撑自己的还是儒学。以前我只是觉得自己还算坚强,学习儒学之后,我感觉到自己正在变得勇敢起来。

2014年8月21日,是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日子。在飞机上,离家的伤感与对陌生环境的忐忑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在飞行的十三个小时中,我读了先生讲《威仪论》的录音整理稿。先生讲,“儒者自卑而尊人”“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我孤身一人,无所依靠,因为有儒学教我的一切,这个渺小的生命有了力量。也是在这一天,我又一次地确认,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就在于儒学。这一年的9月28日,是我到美国之后经历的第一个孔子诞辰。前一天下午,我坐在一个充分体现文化多样性的美国课堂里,想到先生,想到孔子,想到自己当下的身份,心里非常渴望能给大成至圣先师行一礼。于是那天下课之后,我按照儒家的祭礼,斋戒沐浴,反覆诵读《论语》和《儒行》篇,准备祭祀先师。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仓促简陋至极。自己一个人在海外,手边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进献,没有礼乐,没有祭品,只有我一个人与面前的孔子像。此时心中只有一个心愿——愿夫子垂鉴我心。跨越时空,与圣贤相沟通,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因也有了永恒的价值。2009年第一次听先生讲课时,我就记得先生讲,信仰是永恒的、超越的、无限的、绝对的。这句话我自己反反复复说过很多次,也一遍遍地讲给了我的学弟学妹们听。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只是在描述信仰的特点,但在我几年的学习当中,对每一个限定词都有过最切身的体会。我深知,先生的话所言非虚,每一字都可用自己的生命去印证。我学习国学是从这句话开始的,又是在这句话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最完整地展开。

先生教我们,要前行不顾,这点我至今受用不尽。遇困难时,要勇敢前行;有所收获时,也不能停。生命在前行不顾当中常新,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我在“国学十年”之际回顾自己学习的历程,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成就,也不是为了过去而懊悔。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是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最近一次见先生时,先生让我们思考自己的终身追求是什么。带着先生这一问,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国学十年”,是儒学让我成长起来,开始活得像一个人。孔子说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沿着圣贤的血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上一篇我和我的国学老师

下一篇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分享:

精选留言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您的留言可能会被显示在精选留言中,是否同意?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79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