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首页 > 儒见专刊 > 史政风俗

郑成功姓郑吗?——南明40年的慷慨悲歌

2016/04/16



厦门鼓浪屿上的郑成功像望向东方的台湾,代表了今人对其「最大贡献」的认定。然而在历史上,台湾却并非郑成功的最终目标。via自摄

 
郑成功姓郑吗?

 
郑成功难道不姓郑?
 
或者,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哪一个朝代的事情?
 
我看一下,是在……1662年!明朝灭亡是在1644年,明朝之后是清朝,那就一定是清朝的事情咯!
 
是吗?
 
难道不是吗?
 
1644年,崇祯皇帝走上煤山,吴三桂乞降,清军进入山海关,似乎明朝瞬间崩溃,大清立刻就统一了天下。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尽是摄政王的威武、少年天子的成长和皇太后与小叔子的爱恨纠葛,天下一片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正朝着康乾盛世奋勇迈进。
 
是的,从小到大,这是我对清初历史认识的全部。「1644年,明朝灭亡」,印在《明史》里,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后附朝代表里,也几乎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via《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郑成功姓郑吗?
 
郑成功原来确实姓郑,不过单名一个「森」字。作为大海商郑芝龙的长子,郑森从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在20岁时「考入」南京国子监,当了太学生,拜读在东南文坛宗主钱谦益的门下。也就在同一年(1644年),甲申之变发生,北京城旬月之际两度易手。不过,在史可法等人的主导之下,南京明廷迅速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
 
好景不长,仅仅一年之后(1645年),清兵一路南下,势如破竹,陷扬州、渡长江、趋金陵,弘光朝廷登时瓦解。此时,郑森已经溜回了福建。在那里,他的父亲拥戴唐王朱聿键为隆武皇帝,并且一手掌控了文武朝政。不过,海盗出身、自小混迹在东南亚的郑芝龙对这个三百年的王朝毫无责任感,所以,在与同是福建南安人的洪承畴谈好条件之后,郑芝龙尽撤守军,爽快地献出了全省防务,高高兴兴地等着新主子的任命。
 
在隆武朝短短的一年间,郑森因为不仅长得帅(风仪整秀),而且谈吐不凡(倜傥有大志),被皇帝收为义子,赐姓「」、赐名「成功」,「国姓爷」从此成为了他最珍视的称呼。毕竟是读过书的人,当父亲要他一起剃发降清去做官的时候,朱成功劝谏不成,丢下了八个字——「父教子忠,未闻以贰」。很快,交出兵权的郑芝龙不仅没有等来新的诰命,反而被押送北京软禁起来。也就在同时,清兵洗劫了南安,乱军之中,朱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自缢身死。
 
数月之间,父亲做了汉奸被抓走,母亲惨死,自己从锦衣玉食的公子哥一下子成为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尽管朱成功的父亲一度拥有13000条船,但此时登高一呼,愿意跟这个穷光蛋一起去造反的只剩下了2条船、90个人。况且,此前的朱成功只是一介书生,从未接触过兵事(实未尝一日典兵柄),凭着这几个人想推翻八旗劲旅,不啻痴人说梦。朱成功当然清楚,不过,他还是走进了孔庙,在孔子的牌位前,脱下儒服,点火焚烧。望着熊熊火焰,朱成功念了自己简短的祭文:

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
 
这一天,朱成功带着2艘船和90个人,开始了反清复明的后半生。这一年,朱成功22岁,而他的生命只剩下了16年。终此16年,他一直在为不辜负自己的姓名而努力。
 
视频


据传,2000年何家劲主演的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原拟用〈向天再借五百年〉作为主题曲。因《大》剧未通过审查,而改由《康熙王朝》使用,部分词句亦相应修改。后,《大》剧在删除约20%内容后得以播出

 
许多人不解,一个历经300年、人口超过1亿的庞大帝国,竟会如此地不堪一击,1年的时间就从长城败过长江?我说,去江南看看就知道了。
 
乙酉(1645)年,清军渡江,逼进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亲自打开了城门,还进言称「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而且主动撰写了这篇檄文。诚如其料,檄文所到之处,江浙十府望风披靡。在大多数人看来,皇帝姓什么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呀,该生活还是要生活嘛。
 
比如,常州府下辖的江阴县。清朝任命的江阴知县方亨走马上任,顺利地接收了政权,城乡安稳如故。
 
直到当年的闰六月初一,方知县召集县里的读书人和民意代表到孔庙的明伦堂前议事。大家问知县说「现在江阴县已经归顺了,应该就没有别的事情了吧」,方亨回答「只有剃发一件事了」,众人不解地询问「难道头发是可以剃的吗」。方知县并不作答,拿出上级公文让吏员抄写以便四处张贴。那名吏员拿起公文,抄到文中「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际,登时大怒,大喝一声「就死也罢」,径直把毛笔甩在了知县的身前。或许今人不易理解,在当时看来,发肤衣冠区别的是文明与野蛮,重要性远超过了王朝兴替本身。
 
一个时辰的工夫,消息传遍了江阴城,人们蓦然发现,这一次政权更迭恐怕不止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可是作为一个县,江阴县城居民仅有9万7千人,所谓的守军只是羸弱的残兵。无措之际,官位还不到从九品的前任典史阎应元挺身而出,一肩挑起了组织城防的重担。在阎应元的部署之下,以普通百姓为主体的防御体系很快建立了起来,人心迅速安定。
 
自然,公然拒绝剃发的江阴很快成为了清廷急欲立威的对象,24万满汉军队从各地会聚而来。数十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围困一个由不到十万毫无实战经验的庶民负隅顽抗的孤城,以之前几年「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的经验来看,江阴即便没有被吓得献城投降,攻破也是手到擒来的事情。然而,在阎典史的领导下,江阴百姓拿出浑身解数,使尽了三十六计中的前三十五计,火攻、夜袭、城头楚歌、草人借箭,还有老者自告奋勇诈降去充当人体炸弹。
 
清军一次次地发动猛烈的攻击,却一次次地被化解,反而每天都要折损上千兵马。从闰六月初一日开始,1天、2天、5天、10天、20天、50天,江阴在一天天地书写着历史。直到第80天,终于,弹尽粮绝,城墙被重炮轰塌,陷落只在旦夕之间,阎应元端坐在东城门楼上,挥笔写下一联: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 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书毕,阎应元继续披挂上马,到翌日战至力竭,自刎不成继以投水,被清军抢救上来砍断腿骨,仍仆然倒地,至死犹未屈膝。城破后,在疯狂的报复之下,江阴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刃,无一乞降偷生。3天之后清军封刀,除53人栖身佛塔中之外,十万平民已无一活口,正是史上所称的「江阴八十一日」。时人有路过而作诗者,曰:

尸山白骨满疆场,万死孤臣未肯降。
借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真该去江南看看才好。

 


江阴文庙明伦堂前的「抗清三公像」,中立者为阎应元。via自摄

 
谈到1640年代的江南,就不能不提夏完淳。这个陌生的名字在《明史》中的记载只有区区10个字,到了今天,更是鲜为人知。记得他的〈狱中上母书〉曾一度选入中学课本,下注「夏完淳,南明诗人」,有的语文老师还曾一本正经地讲解到「南明,是我国的一个地名,嗯」。
 
同许多人一样,出生在松江士绅家庭的夏完淳自小生活安逸。还不到10岁就出版了个人诗集,被乡里誉为神童。清军攻破江南后,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举兵抗清,图谋克复苏州、南京,却很快遭到失败而被通缉。为了义不再辱,夏允彝当着儿子的面以近乎仪式性的方式痛苦而执着地结束了生命。
 
目睹了全程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秉持父志,慨然加入了抗清的义师,组织水军往来于太湖之上,一度大显神威。同样没过多久,就在清军的大扫荡之下迅速瓦解。夏完淳决定渡海,投效浙江舟山的部队继续抵抗。然而,作为至孝之人,他在出发前还是冒险潜回松江老家,同母亲告别。清廷对这位年纪轻轻的义军领袖早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甫一到家,夏完淳立刻就擒。在被押解往南京的路上,小夏回忆三年来的经历,写道: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有没有过害怕?当然有过。不过,人存于世,其人格的高贵并不来自于天生就是圣人,而是一个凡夫俗子因「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能跻身于道。

到了南京,时任清朝江南总督的洪承畴(号亨九)亲自前来审问,好言相劝,告诉夏完淳,只要投降,不失有能当个大官。夏完淳当即回应道:

我闻洪亨九先生乃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御祭七坛,泪满龙颜,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当年九月,夏完淳同其他三十多位抗清志士在南京西市刑场就义,时年十七岁(16周岁)。

二百多年后,夏完淳的事迹终于大白于天下,洋溢于其诗文中的澎湃生命力感染了许多同龄人走上了投身革命的道路。比如柳亚子在十八岁时读毕夏完淳的作品集,便题一诗:

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
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夏完淳墓,在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1955年,正值农业合作化高潮时,为平整土地及筹措资金,该墓被村民挖掘,当时出土的一具尸骨即缺少头颅。via自摄

 
类似的戏谑在洪承畴面前则上演了不止一次。徽州的金声反清被俘,得知劝降的是洪承畴,问道:「我们大明也有一位先烈洪承畴,您不会刚好和他同名同姓吧?」曾在扬州当参谋的孙兆奎被捕,洪承畴审问说:「先生从军中来,可知在扬州死难的史阁部是真的死了,还是活着?」孙兆奎反问:「经略从北方来,可知在锦州殉国的洪督师是真的死了,还是活着?」而黄道周不愧是当世宿儒,根本不给洪承畴开口的机会,径直在狱室挂了一副门联:

笔流芳 虽未成功终可法
恩浩荡 不能报国反成仇
 


洪承畴像与扬州史公祠(via自摄)

 
激励的抵抗绝不限于江南一隅,从塞上到中原、从海滨到深山,在每一省、每一郡、每一县展开。

在广西有瞿式耜。身为永历朝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他,兵败之际,选择了留守桂林孤城。闻知消息的总督张同敞(张居正曾孙)本无守城之责,也毅然泅水入城,与瞿式耜共坐堂上,大有子路结缨赴难之势。第二天,清兵入城,定南王孔有德威逼利诱,百般劝降,反而被瞿式耜戳穿老底,又劝剃发为僧,也被严词拒绝。拘禁期间,瞿、张二人毫无惧色,效仿文天祥的事迹,在监室内诗酒唱和,汇成《浩气吟》一编。41天后,两公同在桂林仙鹤岩慷慨就义,瞿式耜的绝命诗作:

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
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

 
在福建有朱成功。22岁赤手起兵,以「忠义」二字号召,数年之内,他已经在浙闽粤沿海组织起了庞大的水师。平心而论,以朱成功的家庭背景与个人能力,如放弃复明事业转往南洋发展,绝能够构建一个庞大的海商帝国。然而从他在孔庙焚烧儒服的那一刻起,朱成功就注定了把全部的生命付以实践他的誓言。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在永历十三年(1659年),朱成功的浩荡水师开进长江,进抵南京城下,天下震动,沿江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当即解辫归降,江南州县守令大半挂印弃职,北方降清的原明朝大臣纷纷遣子弟先归以为前驱,甚至顺治皇帝已经准备撤回到山海关外。朱成功亲自赋诗: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无奈天不假年,在收取台湾后不久,朱成功即暴病去世。临终之前想到大业未竟,他痛哭嚎啕到「我无我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癸亥(1659年)长江之役是南明四十年最接近胜利的一次北伐。当年七月初七日,朱成功在南京祭告明孝陵,父老观礼者如云,有人感慨垂泪说「十五年不复见上国衣冠矣」。via《高级小学课本:历史第二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

在云南有李定国。他曾经是张献忠的义子,后在云南毅然归正永历朝廷,受封为晋王。在永历六年(1652年)的大反攻中,率部收复四川、广西、湖南,先逼迫孔有德自焚于桂林,再阵斩敬谨亲王尼堪于衡阳,锋镝直抵长江,创造了「两厥名王天下震动,万历全盛以来所未有」的奇迹,惜乎因为叛徒出卖而功亏一篑。直至后来退入暹罗,听闻永历皇帝在昆明遇难的消息,极度悲愤,吐血而死,遗言「任死荒徼,勿降」。其麾下遗部颇多宁可流落于烟瘴荒蛮的泰北缅北至死不悔也不剃发回国者,而云南民间感其忠勇,也有多处「李晋王祠」,致人抚碑追昔而有「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之叹。
 


永历皇帝朱由榔,为万历帝幼孙,1646年在广东肇庆继位,是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辗转流离于滇黔桂粤之间,后撤入缅甸。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于昆明并挫骨扬灰。直至辛亥革命云南光复之后,由督军蔡锷立碑纪念。via自摄

 
在浙江有张煌言。这位生长在诗礼之家的读书人,绝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竟会成为大明三百年的最后一任首辅,以及这片土地上最后一位大明人。1645年清军攻破浙江,张煌言即投笔从戎,遁入东海,后来辅佐朱成功,策划从海道出奇制胜。长江之役时,张煌言便分提一旅深入长江,成功招抚上游郡县,被誉为「鄂王再世」。在永历皇帝被绞杀且朱成功卒于台湾后,张煌言犹徘徊在浙江外海希图再举。清廷认为「煌言不死,义师且复起」,大举搜山捡海,终将其抓获。被俘期间,张煌言写下了一首〈放歌〉: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
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
予之精魂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
垂节义于千龄。

 
永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初七日,张煌言就义于杭州南屏山前。他的死,以激烈而坦然的方式,标志着大明王朝在中国大陆上的最终谢幕。
 


张煌言临刑前,眺望西湖山水,感叹到「好山色」。其祠墓存于南屏山麓,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忠」。via自摄

 
在陆海合计40年的南明史上,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上至大明天子,下至贩夫走卒。

大儒蕺山先生刘宗周,听闻杭州陷落,居家绝食22天而死。

前文提到的黄道周,没有一分军饷,仍号召乡党弟子组成「锄头军」、「扁担军」,被杀后人们在衣带中发现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

南京城破时,武定桥下一乞丐投河死,绝笔「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

黄道周同榜榜眼傅冠是江西人,曾任崇祯朝大学士。清兵南下将其捉住,只要剃发就能活命,傅冠回答「汝知文天祥否?江西只闻断头宰相,不知剃发学士」。

嗣唐王朱聿

上一篇三月十九,岂能忘乎?!

下一篇买醉都无万历钱——拾取失落的晚明记忆

分享:

精选留言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您的留言可能会被显示在精选留言中,是否同意?

    推荐阅读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79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