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首页 > 儒见专刊 > 道德性命

人身难得

2015/11/29

三天前《儒见》创始,至今已有逾三百位朋友关注吾侪,感激之余,深感责任重大,不可不进学无已,笔耕不辍,但求不负诸位之厚意。

近期,吾人开始写文章谈自己所学之儒学,实在是工夫所至,在此时运之下,诚有所不容已者,绝非玩弄光景,无事生非。事无预不立,公历年尚有一月有余,这一月,九七计划写自己学习儒学的因缘和感悟,务求开诚布公,望能为各位朋友之借鉴。当然笔者不唯九七一人,今只先由在下谈谈自己的心迹,但作引玉之砖也。


当我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忽然得知人是必定会死的。当时我感到莫大的恐惧。继而感到迷惑,因为似乎人们对此不甚在意。今天,我却感到一种悲哀。

我之悲哀,并不为人注定有物质生命之终结而悲,亦不为人们之对此不甚在意而悲。我之悲哀,是为人们之所以对此不甚在意者,是因为他们多是一时间忘记了这重于泰山的大问题。

死亡何以会成为问题?因人不甘有限,渴望永恒。何以会忘却?因为这问题不易解决,生活又有种种眼前的困扰,遂渐渐熟视无睹矣。

如果生命仅仅是一团物质的聚散,那么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然而如果生命真的仅仅是一团物质的聚散,人何以本能上,就渴望永恒?难道人注定是悲剧性的存在?

这问题困扰我许久,不得其解决,直到我发现了一位古人。

这位古人,似乎亦对生死之问题不甚在意,然而其之所以不甚在意者,并非他一时忘了这重大的问题,亦不是因为他迷信了永生的神怪。这位古人,被历代中国人奉为先师,他就是孔子。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生命中本具有一个永恒的道,这道超越生死,觉知此道,则生死问题,则被超越而不复需要整日为之忧虑矣。至此我大为惊骇,原来中国古人,之所以不为人之生死问题大伤脑筋,并不全是一时忘了这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学习孔子。

孔子教人 「学而时习」。道固在人的生命之中,然而不学不见。学者,觉也。孔子之学,是要人自觉自身生命之本来面目。因此亦有人称此学为安身立命之学,因其真能把生命的大问题解决。问题不得解决,自然不安,或者苟且偷安;得其解决,真有所谓安矣。

此安身立命之学,与知识思辨之学不同。知识思辨之学,在解决知识思辨的问题。安身立命之学,在解决人之生命的问题。因此二者亦有不同的治学方法,知识思辨之学,需要归纳,总结,比较,分析,而安身立命之学,需要工夫之实践。所谓工夫,是经过儒者亲身实践,诚能证悟斯道的实践方法。

实际生命之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人类共同面对的,因此印度有佛教,西方有耶教,中国除了孔子之教,还有道教。此皆关涉永恒,需要做工夫以证悟,不属于一般知识思辨之学。

然则欲解决这问题,欲做此工夫,向谁请教?佛教有高僧可请教,道教有道长可请教,耶教有神父牧师可以请教。现在说我是一普通中国人,不信神佛,不信长生,愿意学孔子诗书礼乐之教,当向谁请教?如果生在春秋,有孔子,在战国,有孟子,在南宋,有朱子,在明代,有王阳明,但是生在今天,虽然意见上尊奉孔子者众多,但是有真工夫之儒者很少,也是事实。至此,安可不为儒学而悲?为华族而悲?

生命之自觉,固然是靠自身本有之灵明,然吾人真能进于此学,背后实在有天地圣亲师之大艰辛在,化用佛教之语,诚可谓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儒学难闻。

父母生我,遂有了我的生命。这生命是什么感觉呢?诸位都活着,可活着本身是什么滋味?

这滋味需要反身体味的,心回到腔子里,便觉得四肢百骸不是一堆死物,而是生生不息的,这是生命本身的大乐,是天地流行之大德,是最可珍贵者。知此,才深感父母之恩重。今人心多驰骛于外,不能体悟这生命的滋味,更不知这里面重大的意义,因此很难理解古人之孝亲。今天谈起孝道,总觉尴尬,尊奉者或尊得诡异,批判者或太过刻薄,此皆不明亲情由生命自然流出之故也。

有此生命,始有圣贤。圣人之圣,贤人之贤,就在能充分活出这生命的真义。这生命的真义,不是说空话,我的工夫也尚未及圣贤之万一,但是我明白生命本自崇高,而不可以卑琐视之。这其中,父母的教育功不可没。

古人云:「云行雨施,风雪霜露,无非教也。」今人拘拘于俗物,常忘了人本来就生活在天地之间。如果仰观俯察,见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都是与我生命相关者,哪里还有不自尊自立的道理?陆象山说:「宇宙元不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这句话说得很是。

我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常带我去郊外。一个秋日,父母带我去一座水库去,车就停在堤坝上,这天晴空万里,秋风凛凛吹过苍山水面,黄土的堤坝一直绵延,父亲带我下车,沿着土堤步行。走了一会儿,忽然,父亲站住了,默然不语。我以为父亲有所愠怒,就问他怎么了。父亲告诉我,感受自然。我于是也默然。二人站在呼啸的秋风里,这时白日当空,高风凛凛,远山苍苍。宇宙乾坤,何其广大。

当时的我虽不能了解此中真意,但是至今十余年,这一幕未尝一日忘怀于心。

天地万物之中,唯有人追求永恒。吾人既为人,虽不必羡慕圣贤之名,但是安可不堂堂地活出人的姿态,活出人生命的真义。因此我说人身难得,当倍加珍惜。

限于笔力,暂和诸位交流至此。中国之难生,儒学之难闻,当在日后为各位述之。

 

田九七
乙未年十月十八
于燕园

 

图片来自网络,某印象中之那座水库大抵如此

 

我们很希望能和您交流,了解您的想法和需求,欢迎您和我们联系。如有需要,请加“儒见君”好友,或请您发送邮件至rudao_rujian@163.com
 


如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您扫码关注我们的平台:


上一篇钱穆先生所书阳明诗一笺

下一篇梁惠琳:我如何推开儒家之门

分享:

精选留言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您的留言可能会被显示在精选留言中,是否同意?

    推荐阅读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79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