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工作室新闻

孔陽國學修習會簡介

2017/08/25

何為國學

你知道,
孔子曾當面對魯國國君說: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嗎?

明 · 焦秉貞《孔子見魯哀公》圖局部
圖片來自網絡

你知道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
「孝」究竟是什麼模樣、承載了怎樣的意義嗎?

圖為西遞敬愛堂朱子朱熹所提「孝」字
圖片來自網絡

你知道,
被稱之為香港第二景、
新亞書院的「天人合一」真實的含義嗎?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景色「天人合一」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疑問、有興趣,那麼就來孔陽國學修習會尋找答案吧!
 

我們都知道前幾年的「國學熱」炒得很火,但究竟什麼是國學

我們想和大家一起做的,不是琴棋書畫、茶道武藝;不是畫地為牢、閉門誦經,而是繼承和弘揚一種精神——中華人文精神。這個精神由中華民族率先闡發傳承至今,所以冠以「中華」之名;但它又具有全人類普世價值,超越時代、民族、地域侷限,根植於每個人內心,所以稱「人文」,這也是我們內心中最為珍貴的東西。
 
而我們不願做國學的旁觀者、研究者,更不願僅做一不聞道的學者,我們真正想做的是實踐者、繼承者,把「仁」「智」「勇」变成自己的品质,把天人合一做成自己的境界,成長爲不會隨波主流的人、成長爲有支點、立得住的人。

你是否期待過,自己的生命時時刻刻保持溫暖、充實與舒暢?
你是否渴求過,一直坦坦蕩湯地面對自己,一心真誠地立於天地?

如果過去十幾年、二十幾年,你也曾經如此想過,那麼不妨與我們一道,聆聽古人的人生智慧,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中找到這些問題最真切溫暖的答案。

 貳

修習會

孔陽國學工作室是由現任中國國學中心學術研究處處長、史學博士朱翔非先生創立、指導的。朱翔非先生是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錢穆先生的再傳弟子,深受二位先生和章太炎先生的影響,一直致力於國學的繼承和傳播。目前工作室在北京、內蒙古、香港都有自己的分部。我們就是香港分部新成立的孔陽國學修習會
 

香港孔陽國學修習會會員

目前香港分部的人數規模較小,但依託工作室的資源與經驗,已經有了較爲完善的活動機制,活動內容包括《中華人文精神簡史》、《春秋大義》、《中原人物列傳》、《儒行》等。
 

 

這個學期,我們計劃開展《忠義江南》《通往國學三重門》講座活動,並推出《論語入門》系統共修課程,當然也可以根據大家的需要和興趣開展其他活動。只要你來,你的聲音都會被聆聽!現在,我們正在完成從小羣體活動向社團的轉變。非常歡迎、也特別希望,在此轉變之際能夠遇見更美好的你們!

 叁

入會疑問

加入國學社有門檻嗎?

加入孔陽國學社沒有任何門檻,不設傾莊、上莊活動。只要你有足夠的興趣和真誠,都歡迎你的加入;只要你願意,終身都是我們的會員。我們的社員可能會和感興趣的同學單獨接觸、電話訪問來了解大家的情況,從而更好地爲共修活動做準備。

不太熟悉歷史、沒有學過國學的話,參加活動會有困難嗎?

錢穆先生說:「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如果你沒有接觸過國學,又對此感興趣,那麼參加國學社再合適不過了。與一羣夥伴共修,不僅會讓你增加對歷史的瞭解,更是在與人交流、心靈碰撞的過程中感受到歷史的核心——中國歷史精神的魅力。

 

香港清晨
筆者自攝

先生當初所說的話,如今我們也感同身受:

你現在有人告訴我,你這一輩子做的事情會失敗,我也會欣然去做,我根本就沒有想那麼多,而且也不該我去想。做這件事情(傳播國學),我感覺是我這輩子最該做的,其實我倒是有一種幸福感。我覺得這件事情居然能落到我這麼一個凡夫俗子身上,感到很光榮,不然的話我這一輩子可能是庸庸碌碌的一生。庸庸碌碌的人太多了,居然我這個平凡的生命,會因為這樣的一件事情,而變得生動起來,我感覺,挺榮幸的。

 

 肆

聯繫方式




 

歡迎對孔陽國學修習會感興趣的同學通過公衆號關注我們的活動動態。第一個二維碼「儒見」是工作室推送國學相關文章作品的渠道,第二個是我們推送活動的微信公眾號。同時,如果你希望加入我們,可以將鏈接複製到safari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填寫表單報名成爲會員https://goo.gl/forms/KRYQp1WcYDO4fJy72。我們將會把最新活動精準通知到每位會員。

我們將繼續努力,期待著與你相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最後,分享幾句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話,與大家共勉:
 


上一篇孔阳国学喜迎敦和基金会调研

下一篇先生专访丨一位师者的传道之路(全文发布!)

分享:

精选留言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您的留言可能会被显示在精选留言中,是否同意?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