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新闻动态

中国人的信仰抉择 | 儒门历史讨论课回顾

2020年2月13日晚10:00,孔阳国学堂新年第一次《儒门历史》讨论课在《三百六十五里路》的歌声中圆满结束。王兆珅、王舒墨、田九七三位《孔阳历史课》的资深传习学友在网校平台切磋琢磨,分别就「学习历史与践行信仰之间的关系」、「周文化的精神高度」、「孔子与儒家对当今中国人的意义」、「真尊孔与假尊孔」等主题呈现了一场精彩对谈。在最后二十分钟,三位学友也同到场的一百七十余位学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回顾:孔子与儒家

本次《儒门历史》的讨论主题是「中国人的信仰抉择」。在疫情仍未明朗的当下,纷繁的外界信息迫使我们不得不更加深刻地自省,体认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王舒墨学友所说,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我们中国人的历史给我们现实什么样的一种启示?我们曾经具有的精神高度,能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出路?」他认为,我们今天讨论中国人的信仰,正是因为,这并非一件「三千年前的往事」,人的信仰「决定了我们的现实,决定了每个人的生命、家庭、乃至于我们的社会」

前半小时,王舒墨学友回顾了《中华人文精神简史》(下称《简史》)中《孔子与儒家》部分的内容。

点击图片了解往期《孔阳历史课》详情

十年来,《简史》几乎是学堂每一位学友信仰道路的开端,学友们由真实的历史认识到儒家信仰的高度,唤醒内心「通天地人」的本能,在百世之下「闻风兴起」,同古人声气相通。

先生在《简史》课程中开宗明义地谈到了「信仰」这一问题。正是针对当前中国人在信仰方面理解力的缺失,我们才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回到三千年前,去「认祖归宗」,重新确认自己生命的走向。先生谈《孔子与儒家》,也正是从此处谈起。

 

对谈:以生命的名义学习孔子

同学堂大多数学友不同,王兆珅、王舒墨、田九七三位学友都是在高中时期即受孔阳先生感召,有志于成为儒者,闻道、传道。

三位学友在北京合影留念

在对谈环节,三位学友都分享了自己学习儒学、信仰儒学的宝贵经历,相互启发,让在场学友也大为触动。

针对「刚接触儒家的时候如何认识这一信仰」这一话题。九七学友和舒墨学友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发了学友们的共鸣。作为一个十五六岁,刚刚对精神生命有所感觉,不甘于流俗的高中生,往往会走向文学艺术或者哲学思辨的广阔天空——它们诚然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也对此有一番追求的雄心。可是,当自己真正面对生活中的困惑时,它们似乎就永远跟自己的生命隔着一层,爱好始终只是爱好。内蒙古的高学友说,对这种困惑,自己的感受是「痛苦而无知」。宋学友也说,「找不到出路就是痛苦,有共鸣了。」

但先生所传的儒学仿佛带来了另一个世界。舒墨学友回忆自己听到先生谈「变化气质」时内心的感受,说:「我觉得我就要这个东西……人的本能在这个地方终于舒展了。」九七学友则说,「人心里的那团火,真的能够让你在困惑最迷茫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跟着心里的温暖往前走下去,困难就融化了、消失了。」

九七学友在儒见粉丝见面会中进行分享

先生讲授儒学,一贯强调「经史合参」,历史的学习对学堂学友来说贯彻始终。针对「历史和信仰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在场学友们都感受到内在的深深契合。兆珅学友说,「当我们真正面对历史,自己的直和古人的直,我们心中的那团火是一样的,历史贯穿了古与今。」这种直,是即使在自己信仰动摇的时刻,在感到自己无比渺小、怯懦,不断退让的时候,都「退无可退的那一个点」。自己内心最深处,这团火会给自己一种力量——正如九七学友所分享的,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生命深处的力量。」

学友们进一步谈到「孔子」以及「周代的文化高度」。在《简史》中,先生单独谈到了殷周之际的文化变革。舒墨学友从出土文献中进一步确认了周代的文明高度,他说,「商人对祖先的崇拜,是一种充满讨价还价、充满惧怕和功利心的方式;而周人认为,只有德行才能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他进一步说,「孔子正是在周代文化的基础上,完成超越、完全向内,把这个状态完全收回人的内心。」 

由「郁郁乎文哉」谈到孔子本人:国人对孔子的情感,恐怕仍然是敏感的。舒墨学友用「既不是不尊孔,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尊孔」来概括了当前的乱象。

对此,兆珅学友谈到了古已有之的「真尊孔和假尊孔」的问题,他说,「学习孔子,并非只是给孔子磕头鞠躬,人的精神就立起来了,我们就变成孔子那样的人了。」终清朝一代,号称「理学名臣」的李光地,在真正的儒者眼中,也是「程朱有鬼,不食其祭」。对于打着孔孟旗号,却实际上不允许大家真正学孔子、做孟子的人,这些人祭祀孔孟,也同样是「孔孟有鬼,不食其祭」

而光地位望益高,宠眷益渥,遂以宰辅耆硕,为正学领袖。自称「晚年学问始进,得于圣训为多」,而康熙亦目光地为知己,君臣相孚如此。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继晚村之后而言程朱宋学者,上之为陆稼书,下之为李光地。稼书已不能过吴、许,至于光地,程朱有鬼,不食其祭。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先生影像(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真学孔孟和假学孔孟的问题,历代儒者心中自有标准,这个标准不由皇权决定。司马迁在《孔子世家》的末尾感叹:「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九七学友说,「孔子是最普通的百姓,是布衣。但他的信仰,他通过修持达到的高度,为万世人们所敬仰。」

2019年8月,孔阳先生同「儒门朝圣」文化亲子营诸学友一同在曲阜孔林孔子墓前庄严致祭(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最后,舒墨学友总结道,「孔子所昭示的道路。这条‘不语怪力乱神’,‘通天地人’的信仰道路,是我们衷心认可,最符合我们内心本性的。儒家,也是属于每一个个人内在的状态。」

自由交流环节选摘

限于篇幅,学友们精彩的交流、问答环节难以全部呈现。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原文」收看回放。

Q

在当今疫情面前,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信仰来防控战胜疫情?

田九七:

最近中国发生的惨祸。自己虽然身在海外,在此期间没有回国。但是看种种的新闻,的确有一种至痛在心的感觉。

我觉得,从自己个人来说,这个对我内心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我们也知道,疫情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然的原因,其中很多人的做法,加重了人的苦难。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空间上,前所未有的,大家开始重视人的道德、质量,意识到它们对人的重要。尤其这次我们看到很多证据表现出来,在我们这个国家,很多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当他们意识到严重的事实之后。采用的是千方百计地去掩盖真相。

刚刚学友说到「有道还是没有道」,自己感觉,道对自己来说是什么?其实,道是人「永恒、无限、超越、绝对」的状态,人可以超越。即便人做了错的事情,人肯定会做错的事情,人不用去千方百计美化自己。有道的人,他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不是好像一个易碎的陶罐一样:有了一个污点,有了一个错误就粉碎了。因而对别人的指责,对承认自己的错误感到如此的恐惧。

他不会这样,他会欣然地——就像孔子那样,「丘有过,人必知之」,他会愿意听到自己的问题。因为他的内心无比宽广,他的内心永远有一个内在的确定性。使得他永远有那样一个自反的可能性,不断地去超越自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永远不会动摇。

先生在《论语精读》中讲「体仁」工夫,以「小鸡雏」为喻。内心的温暖是人做工夫的开始。

我觉得这个有可能,让人感受非常深。包括《论语》里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当他害怕失去有些东西,他想千方百计回护自己的时候,可能是无所不至。

我们表达出来的信仰,孔子所传的道,可以使人获得这种真正的自由——承认错误的自由,去欣然反思的自由。这个东西,我觉得对中国人去战胜疫情、战胜未来无数的苦难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不然我们会永远生活在过去种种历史的重担当中,生活在内心的煎熬当中。同时用种种方式去粉饰。

如果我们永远打破不出这个循环,这样的灾难中,死的这些人就白死了,经受的苦难就白经受了。我们过去经受那么多的苦难,还没有在精神上觉醒,意识到形而上对现实社会来说如此不可或缺,信仰是如此不可或缺的话,苦难还会不断重演。

在《简史》中,先生谈到了信仰和自由的关系

儒者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把真正的工夫拿出来,让人能从犯错误又自责,又怕别人指责,又掩盖自己……从这样一个地狱深渊中,把所有中国人从其中救出来。儒家的信仰在今天是非常需要的东西。

学友回复:谢谢三位学友。之所以天灾加上人祸,正是因为很多人缺乏信仰,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作为一个儒者,当下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结语

在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形势下,我们对人的生命、对社会、对人的信仰都有格外的一番的关注。

希望这种关注,我们能够落为实际的行动。我们各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时局。说实话,每个人有他自己能做的一些事情,把这个信仰传出去也在其列。

当然也有更多,有的朋友为疫区的朋友做网络传播的工作,有的朋友捐赠物资,我们对这些事情都是鼓励而乐见其成。当然,我们说:最主要的是自己内在的修持,把儒家的信仰传出去,告诉今天的中国人。

下期预告

儒家经典丨《论语》与孝道

下周四(2月20日)我们将举办经典专题类的讨论课,主题为《论语》与孝道,欢迎各位学友到场参与。近期讨论课的主题及时间表也即将公布,敬请期待!

扫描二维码

即可收看

 

图文编辑:钟章铭 曹晓璇

鸣谢:鞠杰 肖俊俊

王宏煜 王佳一等学友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7949号-2